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在綫圖書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穆斯林信仰的基礎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Basis of Muslim Belief    作者:Gary Miller 演講; 買德麟譯
熱度5507票  瀏覽805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0年12月04日 18:20

在古蘭經第51章第47節中提到:「天空在不斷擴張。」這和上面「宇宙爆炸論」有連帶關係。1973年諾貝爾獎分給三位科學家,因為他們證明了宇宙是在不斷擴張中。古蘭經已明確證實了這一點。再看一看回教學者對此一章句的解釋和評論,他們當中最有名望的學者說,古蘭已明確指出宇宙是在不斷擴張,雖然他們無法想像是怎麼一個擴張法,但他們相信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所以他們就滿足這一章所講的,而一字不改地去相信它。

古蘭經第89章第7節中提到一個名叫伊賴姆(Iram)的城市。在歷史上,毫無有關此一城市的記載,沒有人知道曾有這麼一個城市,很多回教學者覺得很奇怪,認為可能這是比喻性的,不是一個城市,或許是一個人名。1973年敘利亞一個考古對發掘出一個城市,名叫「厄布勒斯」,內中有很多古老文字的字板(tablets)。五年後,1978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發表了有關這次發掘的研究,說這些字板上提到這個城市「厄布勒斯」和「伊賴姆」城,有貿易往來。這就是說,直到1973年,才證實確有Iram這個城市的存在。我們可以自問,這個字怎麼會跑到古蘭經中的。

另外有一些人,想跟古蘭經的作者鬥智,他們想證明古蘭經的作者對於這個世界只有粗淺的了解。比如說,在阿文中zara這個字表示物質中最小的單位,也就是原子。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說:「原子並非最小的物質,我們已發現原子是由許多更小的物質所構成」,所以他們就攻訐古蘭經說,這一點是錯了。很有趣的,在古蘭經第10章第21節中提到,物質有大小不同,如像原子那麼大的,也有比它更小的。由此可知,上帝,古蘭的作者,早就知道原子並不是最小的物質單位。

回教說,人信了回教,過去所犯的罪,都被饒恕。穆罕默德聖人(求主賜他平安)在世時,有一個敵人名叫阿布拉哈布(Abu Lahab),古蘭經中指名道姓地說阿布拉哈不已被詛咒了,將來死後要在地獄受罰。阿布拉哈布可以很輕易地證明回教是一矛盾,而非真理。假如他去向聖人說,他歸信了回教了,那麼就可使回教發生矛盾,因為他的罪已被饒恕,怎麼上帝又很肯定地說,他要下地獄呢?很可能當時許多已入回教的人,會因此感到迷惑,人心混亂而紛紛出教,使回教解體。可是上帝早就肯定預料到阿布拉哈布是不會信主的,所以才在古蘭經中,肯定地說阿布拉哈布死後要下火獄。

另外,古蘭經中也預測到其他的事,例如,它預測到波斯帝國的沒落。在古蘭經第30章中,預測波斯帝國會敗亡。這段經文下降時,波斯帝國正好打了好幾場勝仗。

在檢驗「古蘭經是不是上帝所著」的過程中,有些人喜歡在古蘭經中隨便亂找證據。但是誠實的方法,是應按照文字表面價值去衡量,去看東西很清楚的地方,然後去檢驗上帝要我們去檢驗的地方。正如上面所提(21:30)「難道那些不信主的人沒有看到嗎?....」這一句裡面有「看到」這兩個字。祂這就是邀請我們去檢驗這兩個字。這才表示我們是很理智地在檢驗。

我們每一個人都各有所專,這並不是說,一定要有文憑才能證明我們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這一點。幾年前,我聽到這麼一個故事:多倫多有一位海員,有人借一本古蘭經給他唸,他唸道第24章第40節,裡面形容「重重黑暗攏照著汪洋大海,波濤澎湃,上有黑雲,黑暗重重疊疊,伸手不見五指」他非常驚訝,這正是他親身經歷過的,當時他對回教一無所知,還書時問,這個穆罕默德是不是一個海員?當他獲悉穆罕默德一生都在沙漠中時,他的驚訝就更大了,他自問,穆罕默德為什麼會有此知識?知道海洋中的大浪情形。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一些深具信心的專門知識。我們不妨在古蘭經中,將這些專門知識加以驗證一下。我有一位在多倫多大學教書的朋友,他有一個同事在攻讀心裡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主題是「集體討論的效率」。他先設定了幾個討論的原則和因素,來測定各種不同集體討論的效率。他了一些表格,對人數不同的集體討論做了一個指數。不同人數的集體,從十二人到二人不等,出乎意料地,討論效率最高的是「二人組」,遠遠超過他衡量的指數。其他各組的討論效率,無法望其項背。我在多倫多的這位回教朋友聽到他的這個結果,就對這位心理學博士說,古蘭經終究有一章(75:18)談到「討論」,內中提到二人為一組最為有效。又說,討論古蘭的時候,應當靜心獨坐,自我參悟,或者以兩人為一組地加以討論。

我剛才說過,每一個人都各有其專門知識,我個人對數學特別有興趣。古蘭經第11章第1節說「這是一本完美而精確的書。」它裡面每一章每一節都是完美的,也就是說內中沒有多餘的廢話,多一句或少一句,都會破壞其完美性。

所以這就引起我注意到一個特有的數學上的主題,一個邏輯上的主題,我研究古蘭,看看是不是可以發現一些我在這方面懂得的事情。

過去一百年來,邏輯學上有一大改變,主要地是在文字的使用及提述間之差異。約一百年前,邏輯學的結構,似乎陷入解體的危險,因為這一方面的學者注意到它的結構不太健全,特別引起問題的是:「自我詮釋(Self-reference)」,以及「文字的使用及提述」,這一點我下面將加以簡單說明。亞里斯多德的「中間排除律」(law of the excluded middle)是指不管真偽的任何敘述。大約一百年前,有人指出,法律就是敘述(law is a statement)。所以我們就將這個敘述應用到它本身。「中間排除律」根本不是一個法律,它可真可假。邏輯學者,如果未能懂得一個字的使用及提述間的差異,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糾纏不清的死結。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頂:195 踩:255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7 (1307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7 (1189次打分)
【已經有2561人表態】
725票
感動
565票
路過
610票
高興
66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