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文化與藝術 >> 文化透析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心懷仁慈 廣濟行善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濟南穆斯林》    作者:劉洪軍
熱度6049票  瀏覽632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10月10日 16:06

——伊斯蘭的慈善理念

 

心懷仁慈之心謂之慈

《古蘭經》中說:“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待親戚,當憐憫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款待奴僕。真主的確不喜歡傲慢的、矜誇的人。”(4:36)伊斯蘭宣導的仁愛是大仁和大愛,它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博愛和慈悲。在伊斯蘭看來,愛的最高層次是信仰真主和喜愛真主。從上節經文中可以看出,伊斯蘭把仁愛和善舉分成了若干層面,然後根據愛的等級按先後順序排列.在信仰真主之後,是一系列的善舉,最後是款待奴僕。從宇宙存在的最高級到宇宙存在的最低級,伊斯蘭的仁愛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物件,最高級的和最低級的存在達成連接之後,整個宇宙和大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和諧的鏈條,一個人既信仰真主和款待奴僕之後,還有什麼善舉可以忽略呢。正如真主所說:“我派遣你,只為慈愛眾世界。”

經文所責成的慈愛的對象,並不局限于穆斯林,而是泛指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弱勢群體。不分民族,不分膚色,都生活在愛的眷顧之中,這是伊斯蘭宣導的社會理想.也是伊斯蘭責成穆斯林切實實踐以期達到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伊斯蘭的仁愛涉及到宇宙間的所有存在物,是一種以正信為基點的博愛。至於聖訓,對仁愛的教導也是極其豐富的,穆聖說:

“愛人如愛己,方為真信士。” “不慈愛人者,得不到主的慈愛。”“你們沒有正信,直到你們仁慈。”穆聖的指導之後開始向外延伸。他說:“自己飽食而他的鄰居卻饑腸轆轆的人不是穆民”。“善待孤寡和窮人者,如同為主道出征,或夜間禮拜,白天封齋的人。”仁慈的範圍再度延伸。一個人因給一隻口渴的狗水喝而受到真主的報酬,聖門弟子就此問穆聖:“真主的使者啊,憐憫牲畜我們也能得到報酬嗎?使者說:“凡有生命之物,給其飲水,皆得回賜。”清代著名伊斯蘭學者馬注對慈善作了多層次的解析,他在《清真指南》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謂之獨善,能慈同教者,謂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謂之公善,能慈禽獸、昆蟲、草木者,謂之普善。”而一個真正的穆斯林就要求在喜愛真主的情感基礎上做到具備上述的四善,即獨善、兼善、公善和普善。

廣行濟困之舉為之善

心中有愛,但要把愛轉變為行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積澱愛的分量。在現實生活中,有善心的人居多,但實踐善心的居少。而在伊斯蘭的教導裡,從仁慈到慈善和社會公益是一個自然的過渡.它不給條件具備者留心理準備時間,一個穆斯林的財力一旦達到規定的份額,他就必須參加公益活動,否則,他的信仰就不被承認,這一強制性的公益活動就是天課。伊斯蘭為什麼要規定強制性的公益活動呢,這一強制性的公益活動對實踐者又有怎樣的利益呢。真主在《古蘭經》中說:“你要從他們的財產中徵收賑款,你借賑款使他們乾淨,並使他們純潔。”(9:103)經文的意思表達的很清楚.就是以天課清潔人的心靈,而天課的阿拉伯語的字面意思也是清潔的意思。為他人提供物質幫助之後.給予者的心靈變得純淨.內心的情感壓力得到釋放,這在汶川地震後的賑災中得到了明確的驗證。一次地震,可以說讓全國人的精神道德得到了一次深層次的洗禮,捐出善款的人,內心有一種自豪感和後續的責任感,甚至已經捐出善款的人,通過電視畫面看到汶川的人仍在受苦,對照自己的安定生活,他甚至有一種內疚感和犯罪感,因為他在捐出善款後仍停留在一種為善的高尚情感裡而不能自拔。《國語,周語下》中道:“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為善如登山,一梯一梯地走上去便覺得心曠神怡、天清氣爽。在施出財物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陶冶,有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清代學者王岱輿對天課解釋說:“四海之內,皆為兄弟,因己之身命財物,皆主之賜予,以其所賜而施及同類,上不負所賜之恩,下並愛其所愛,此課施之義也。”

王岱輿老人談到了天課的社會功能,同時也談到了“錢財的所有權問題”.伊斯蘭認為,真主是錢財的真正主人,而人只不過是現世中的暫時的保管者。《古蘭經》雲:“天地萬物的國權只是真主的”(5:17)並且指出“他們的財產中有一個定份,是用於施濟乞丐和貧民的。”(70:24-25)

伊斯蘭就這樣一步一步把人引導向自願地、誠心誠意地繳納天課和社會的慈善上。

另一個非強制性的社會公益就是施捨.儘管施捨是自願的、非強制性的,但它的廣泛性、持久性、隨機性及由此給社會和諧帶來的巨大效益,使伊斯蘭對它的宣導和重視絲毫不亞於天課。《古蘭經》多次命人施捨,並對施捨的方式、報酬作了詳細的說明。真主在《古蘭經》中說:“如果你們公開地施捨,這是很好的:如果你們秘密地施濟貧民,這對於你們是更好的。”(2:270)“你們所施捨的任何美物,你們都將享受完全的報酬,你們不受虧枉。”(2:272)

“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分舍自己所獲得的美品,和我為你們從地下出產的物品:不要擇取那除非閉著眼睛,連你們也不願收受的劣質物品用以施捨。”(2:267)

伊斯蘭的這一施捨美品的教導和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著驚人的吻合。我們應積極宣傳兩大文明在施捨上的真正精神指導,做到施捨要人盡其心,物盡其用,最終真正的利人。

《古蘭經》為什麼如此強調施捨呢,針對這一點,我們同樣可以在經文中找到答案。《古蘭經》雲:“施捨財產,以求真主的喜悅並確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園圃,它得大雨,便加倍結實。如果不得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潤。”(2:265)

可以對經文做出這樣的解釋,施捨的人,猶如在心中種下了一顆信德之樹,每施捨一次,猶如澆灌了信德之樹一次,澆灌的愈多,信德之樹愈根深葉茂,隨著信德之樹的茁壯成長,人的性靈也會到達一個崇高的境界。

聖訓同樣對施捨給予了相當的重視.提倡施捨的聖訓可以信手拈來。真主的使者說:“誰施捨了一粒椰棗的合法潔淨的財產——真主只接受潔淨的——,真主以他的右手接著它,並為其主人培育它,如同你們中有人培育幼苗一樣,直到它碩大如山。”“你們應當為避免火獄而施捨,即使是半粒棗也罷。若找不到施散物,應說善言。”除了狹義的物質意義上的施捨之外,還有廣義的施捨。在伊斯蘭看來,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及與人說善言都在施捨的範疇。早上給人問候是施捨,幫人登上騎乘或者幫人放好貨物都是施捨,施捨無處不在,施捨無時不有。在我們宣導狹義的施捨時,我們同樣應提倡廣義的施捨,因為無論如何,精神上的施捨和力所能及的小事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較之物質施捨要容易的多,如果我們每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都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話,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和諧的充滿陽光和愛的社會。

人人參與慈善,促進社會和諧

在伊斯蘭看來,慈善不僅利他,而且利己;不僅是對自己道德的昇華與培養,而且非常有利於社會。眾多的人參與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活動,必然推動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氣氛,每個人都生活在愛他人和被人愛的環境之中。從另一方面說,理性的參與慈善活動,不僅是對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是對自己信仰與道德的再檢驗。按照伊斯蘭的慈善觀,個人的善與社會的善緊密相連的,只有實現了自身的善,才能實現社會的善:只有自身具備了善,才能給社會帶來善,反之,則只能給社會帶來不和諧,這與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從下面這一則聖訓上,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這一理念的真實體現。據艾卜·伍薩麥傳述,使者說:“每個穆斯林均應施捨,人們問:“真主的使者啊,無物可施的人怎麼辦?”使者說:“應靠親手勞動,這樣既益於自己,亦可作施捨。”人們問:“若無處勞動時怎麼辦”,使者說:“可以幫助哀求你的人。”人們又問:“若找不到説明的物件怎麼辦?”使者說:“命人行善,止人作惡。”又問:“如不能做到呢?”使者說:“不作惡,對他來說,也是施捨。”“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伊斯蘭文明與儒家文明再次吻合,無物可施的情況下,不去作惡也算是施捨,這恐怕是伊斯蘭對慈善的最大範圍的號召。伊斯蘭沒有把施捨定位于社會中的富商和達官貴人,而是面向社會中所有階層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既無錢又無力者當潔身自愛,也同樣可以榮登施捨者之列。在伊斯蘭看來,慈善處處可為,人人可為,時時可為,慈善之門向所有的人敞開。如果最大限量的有財力的人爭先為善,這給他人帶來的示範效應和對社會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樣.如果最大限量的財力不及的人爭先放棄犯罪,潔身自愛的話,那他們帶來的示範效應和對社會的安定和諧的效應同樣也是不言而喻的。

綜上所述,伊斯蘭在宣導慈善以期達到社會和諧時採用的不是單一的策略,而是一整套綜合的、立體的、複式的、雙向的策略。它能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慈善,參與社會和諧的建設,它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階層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在這樣寬鬆、理性、人性化的召喚下,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能為社會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伊斯蘭 慈善
頂:241 踩:29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13 (126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5 (1261次打分)
【已經有2993人表態】
779票
感動
700票
路過
698票
高興
81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