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伊斯蘭之光 >> 主頁 >> 穆斯林資訊 >> 環球觀察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丹麥穆斯林新一代在成長

熱度4297票  瀏覽479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09年4月27日 14:20

       有人對丹麥穆斯林青年一代總結了三句話﹕環境艱難﹐道路漫長﹐經受磨煉。

       在2006年發生的丹麥報紙辱聖事件﹐從客觀角度說﹐是傳統的歐洲社會對新移民穆斯林發泄的仇恨和敵視﹐但是在主觀一方面﹐穆斯林在接受一次嚴峻的考驗。  穆斯林必須在艱難中培訓自己的後代﹐後繼有人﹐否則﹐無法生存下去。   歷史的煎熬是一次考驗﹐結果如何﹖  有兩種可能性﹕或者沉默下去﹐銷聲匿跡﹐被西方社會所溶化﹔或者更加堅強﹐成為穆斯林世界向西方進軍的尖兵。  對於丹麥穆斯林﹐也許推而廣之﹐對所有歐洲國家國家的穆斯林﹐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尖銳鬥爭。  事發之後﹐從歐洲許多國家的反應看﹐早有預謀﹐許多國家在配合﹐集中火力攻擊穆斯林。   挺過了一次災難﹐身心更加堅強。

       丹麥人﹐遠居在歐洲之北﹐古代的阿拉伯商人從來沒有到過那裡﹐更沒有穆斯林的戰士出現他們的邊境﹐所以﹐對伊斯蘭的認識還保留在神聖羅馬帝國的中世紀。  那時﹐歐洲教會曾經動員過他們去參加十字軍遠征﹐從南方來的人都說在遙遠的歐洲東方有一個野蠻民族 ---- 穆斯林。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後﹐以及七十年代初﹐一批又一批的外籍勞工涌入丹麥﹐其中有許多穆斯林﹐他們入境來出賣勞務﹐認真工作﹐要求不高﹐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丹麥人逐漸發覺﹐有些移民在他們居住點上建立了清真寺﹐對他們的子女進行伊斯蘭教育﹐而且這些穆斯林勞工建立了自我保護的社會組織﹐不同國籍的人群組成小社會。  他們中有些人學會了丹麥的語言﹐向人們宣傳﹐他們是穆斯林﹐信仰伊斯蘭﹐誦讀阿拉伯文的經典。  最早去的男性居多﹐不通當地語言﹐外籍身份受歧視﹐無法與當地人成親﹐因此多數回到老將找媳婦﹐帶回丹麥定居﹔也有已婚男子﹐在丹麥穩定之後回老家接來妻子兒女。  如是﹐人人都有了家庭﹐逐漸形成了穆斯林社會。  現在的丹麥穆斯林社會﹐每個家庭差不多都是同樣的家史﹐但是少年兒童進入丹麥學校﹐最容易學會丹麥語﹐融入丹麥社會。 青年人的處境﹐如同在陰陽界上﹐身跨兩邊﹐但是當地人始終同他們有隔閡﹐環境所迫﹐必須選擇穆斯林一邊﹐並且必須為之奮鬥。

       青年人對種族主義的清真寺感到十分不滿意﹐那裡只是老人們的修養所﹑俱樂部﹐他們在一起用親切的老家話交談﹐阿訇只會說本國的語言﹐講臥爾茲只給老人們聽。  不同種族的「高目」互不往來﹐使穆斯林社會成為分割狀態。  青年穆斯林的表現與老一輩不同﹐他們不熱衷於老家語言和習俗﹐對清真寺不加區別﹐不同種族的穆斯林青年都有了新的共同語言 ---- 說丹麥話。  他們認同是丹麥公民﹐不是遠離祖籍的流亡者﹐事業有成的年青人﹐開始組織混合種族的穆斯林團體﹐成立公共的伊斯蘭文化中心。  在他們主持的清真寺中﹐主麻聚禮的臥爾茲宣講用丹麥語言﹐適合於在丹麥成長的年青人﹐也適合於皈信伊斯蘭的新穆斯林。  年青人在丹麥大學校園中成立了穆斯林學生會﹐與非穆斯林同學水乳交融﹐展現穆斯林新一代的風采。

       青年一代誕生了﹐但是他們勢單力薄﹐代表了丹麥伊斯蘭新生命的起點。  他們面臨著許多困難﹐老人們說他們「草率創新」﹐伊斯蘭國際組織認為他們「嘴上沒毛」﹐主流社會看他們沒有勢力﹐但是年青穆斯林有決心﹐有毅力﹐繼續成長和奮鬥﹐他們將走向社會。   新一代穆斯林﹐不再是底層勞工﹐而將成為各種行業的專家﹐參與政治﹐經商成為有錢人。  他們代表了丹麥伊斯蘭的希望﹐因為真主給了他們歷史使命﹐歐洲北部不應當是伊斯蘭的空白點。

       供稿人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穆斯林學生會主席阿瑪奈‧哈桑尼Amani Hassani﹐她創辦了《歐洲穆斯林網站》﹐向全歐洲的穆斯林發出及時信息。  她公開的電郵信箱地址是﹕euro_muslim@iolteam.com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穆斯林 丹麥
頂:157 踩:202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26 (1038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3 (880次打分)
【已經有2020人表態】
564票
感動
484票
路過
454票
高興
51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