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鳥--與恐龍的聯繫

 


The bird named Confuciusornis is the same age as Arch熪pteryx
進化論者試圖斷定,始祖鳥是一種過渡形式的鳥,進而宣稱鳥是從恐龍進化來的。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鳥類學家之一、北卡羅來納大學的艾倫·費都加,儘管他自己是個進化論者,可反對鳥與恐龍有親緣關係的理論。費都加就此指出:

“我研究鳥的頭顱已經25年了,然而,我沒有看出它們之間有任何相象之處,我只是看不見它們……。在我看來,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是鳥的起源的理論,這將是二十世紀古生物學中最大的尷尬。”56


Prof. Alan Feduccia

拉堙P馬丁,堪薩斯大學的古代鳥類專家,也反對鳥類與恐龍具有相同血統的理論。在討論這一相互矛盾的進化論時,馬丁說:

“告訴你們實情吧,如果我必須支援具有恐龍特徵的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話,每次我都陷入尷尬中,並且不得不站起來為之辯解。”57

總之,只依賴於始祖鳥而豎立的“鳥的進化”的假想,僅僅是懷有偏見者和進化論者想象力的產物。


哺乳動物的起源

正如我們前面所陳述的那樣,進化論試圖把一些想象中的海洋生物轉變成爬行動物,把鳥類也說成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按照進化論相同的假想,認為爬行動物不僅是鳥,而且還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但是,爬行動物之間存在大的結構性差異;它們的身上有鱗片、屬於冷血動物,並且通過產卵繁殖後代;而哺乳動物的身上有皮毛、屬溫血動物、通過直接生育活生生的後代來繁衍的。

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結構性的差異,在於它們的顎結構上。哺乳動物的下顎只由一塊顎骨組成,牙齒就成長在這塊骨頭上;在爬行動物中,其下顎的兩邊各有三塊小骨。另一個基本的差別是,所有哺乳動物的中耳內有三塊骨(砧骨、錘骨和鐙骨)。在所有的爬行動物中,它們的中耳內只有一塊骨。進化論者聲稱,爬行動物的顎和耳,逐步進化成了哺乳動物的顎和耳。然而,對這種變化怎樣發生的問題,依然無法給予答復。單骨的耳朵怎麼逐步進化到三骨的耳朵?在此期間聽力怎樣起作用?這依然是他們永遠不能回答的難題。這並不奇怪,因為連接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之間過渡形式的一塊化石都沒有發現過。因此,進化論古生物學家羅傑·盧因被迫說道:“第一個哺乳動物的過渡仍然是個謎,它大概經過一個或至多兩個世系才會發生。” 58

蒼蠅的起源是什麼?


An example from evolutionist scenarios: Dinosaurus that suddenly took wing while trying to catch flies!

[圖片下方文字] 進化論假想的一個例子:恐龍捕捉蒼蠅時突然展翅起飛的。 進化論者聲稱鳥類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同時,又這樣支援他們的斷言:一些恐龍撲打著前腿去捕捉蒼蠅,如圖所示的“展翅飛翔”。

這種毫無科學基礎與十足的想象,還存在簡單的邏輯上的矛盾,那就是進化論者解釋蒼蠅起源的例子,即蒼蠅是已經擁有完美飛行能力的物種。

人類的眼睛不能在一秒鐘開合10次,而一隻蒼蠅能在一秒鐘平均拍打其翅膀達500次。而且,蒼蠅同時移動它的雙翅;翅膀在振動過程中最輕微的不協調,將使蒼蠅失去平衡。但是,這樣的事從未發生。進化論者首先應該解釋,蒼蠅如何獲得飛行能力。甚至家蠅完美的造化形式,使進化論的假想無效了。

英國生物學家羅賓·伍頓在一篇題為“蒼蠅翅膀的機械設計”的文章媦g道:“我們更好地理解昆蟲翅膀的作用時,更為精細和美麗的設計就顯露了。結構的設計在傳統上盡可能少地使其變形;機械設計也是便於用預設的方式移動其元件的。”

昆蟲的翅膀把上面提到的構造合為一體:使用具有廣角彈性的組成部分的雙翼,這些高雅的組合允許適當的變形,以便適應外界阻力,並最大可能地利用空氣。尚無任何技術上與蒼蠅的翅膀相似的設計。1

另一方面,也沒有哪怕一塊能證明蒼蠅想象中進化而來的化石。法國動物學家格拉塞(Grassm)因之說道:“關於昆蟲的起源,我們仍然處在黑暗之中。”2


資料出處:
1. 羅賓·J·伍頓:"昆蟲翅膀的機械設計",《科學美國》月刊,第263冊第120頁,1990年11月。
2. 格來塞:《有生物的進化》第30頁,紐約學術出版社,1977年。].



5000萬年的蝙蝠化石與現代的蝙蝠毫無兩樣。(《科學》雜誌154卷)

進化論者認為,所有的哺乳動物來自同一個祖先,但是象熊、鯨、鼠及蝙蝠等動物之間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結構。例如,蝙蝠具有在黑夜媗G明方向的、非常敏感的聲波系統;連現代技術都無法設計出如此複雜的系統。進化論者卻聲稱這是偶然形成的;這是不可能的事。事實上,地質記錄顯示,現代蝙蝠的完美結構突然上產生,並沒有任何進化的[象。

在20世紀,進化論權威、新達爾文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喬治·蓋洛德·辛普森,針對進化論者困惑的事實做了如下評論:

“在地球上生命歷史的長河中,最讓人迷惑的事情,來自中生代的變化,即爬行動物時代向哺乳動物時代的突然轉變。這好象原本由爬行動物唱主角的舞臺突然謝幕了,尤其是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恐龍,立即站起來再次搭起了場地,只不過演員變成了哺乳動物--恐龍根本沒有出現的新角色;別的爬行動物被推到一邊,所有主角由早先‘演過戲’的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出演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59

這個出現的哺乳動物,好象在過去的時代堭q未出現過似的。此外,當哺乳動物突然出現時,他們彼此互不相同。像蝙蝠、馬、老鼠和鯨魚等全都是哺乳動物,並且在相同的地質時期出現。不論使用多么奇異的想象力,在它們之間建立進化關係也是不可能的。

進化論者、動物學家埃堙P克朗伯特在《進化》雜誌媯o表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

“為了在哺乳動物的族類堳堨葍i化的親緣關係(解剖學的鏈結),而尋找資訊的人們將會感到失望。”60

馬的進化的神話

直到最近,按照一個虛構的順序推測,把馬的進化作為進化論學說主要的化石證據。但是,今天很多進化論者自己坦白地承認,馬的進化的假想已經破產。1980年,在芝加哥的菲爾德自然博物館召開了為期四天的專題座談會,有150位進化論者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就沒有化石記錄、也沒有逐漸進化記載的假想作了討論--對馬的進化的假想。進化論者博伊斯·仁斯博格(Rensberger)在會上說:"馬的進化的例子很流行:是由差不多5000萬年以前就有的四趾狐狸型生物,按照漸進順序,進化成今天比狐狸大得多的一趾蹄的馬;這早已是憬狻P知的錯誤。與所謂逐漸變化相反,每個過渡形式的化石的出現,是截然不同、始終不變的,隨後絕種以及過渡的形式都是未知的。1

仁斯博格發表針對馬的進化假想的誠實觀點的同時,事實上也提出了該學說在地質記錄中所面臨的最大困境"過渡形式"。著名古生物學家、英國自然史博物館主任科林·帕特森,在博物館的底層仍然給公憔搌疑鰫"馬的進化"展覽會上說:"在究竟何謂那段生命(馬的進化史--譯注)的歷史方面,有太多的故事,其中一些比其他更具想象力。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仍在樓下展覽的、或許在50年以前就已經準備好的關於馬進化的展品。馬的進化已經作為真理不斷寫入教科書中。現在,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愉快的,尤其是提出這些故事的人們,他們自己也意識到這些材料中有投機的成分。"2 那么,"馬的進化"的假想的基礎是什麼?進化論者用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對生活在印度、北美洲、南美洲及歐洲不同時期不同生物化石有序地排列,闡釋了這一騙人的假想圖表;由不同研究人員提供的、馬的進化的圖表達20多張。對這些彼此不同的譜系圖,進化論者之間並沒有達成共識。其中唯一的共同點是,5500萬年前生活在始新世時期的、類似於狗的一種被稱為"始祖馬"的動物,是馬的最初祖先。但是,這種虛構的從始祖馬到馬的進化聯繫,是完全矛盾的。這種馬與至今生活在非洲、甚至與馬沒有一點聯繫與相似之處的"蹄兔"是同類動物。3

有關馬的進化的毫無根據的斷言,從不斷發現的地質記錄中破滅了;始祖馬與現代馬種(西方馬種和內華達州馬種)的化石顯示,現代馬和他們所稱的馬的祖先,是在同一時期生存的物種。這清楚地說明馬的進化在任何時候都不存在。4

進化論者、作家戈登·R·泰勒,在《大進化秘密》一書中,對達爾文缺乏根據的觀點解釋道:"也許,達爾文學說最大的弱點,是古生物學家沒能發現令人信服、演示生物體主要進化性變化的發育與順序的證據……。馬是經常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例子。但是,實際上始祖馬與馬類的聯繫是不可思義的;他們聲稱馬的體型連續增加著,可一些變化顯示,它們卻比始祖馬變小了,而不是變大了。把不同來源的標本放到一起,就構成看似具有說服力的進化順序,但實際上並不存在按時、按序排列的證據。5

這些雄辯的事實證明,達爾文學說作為牢固的證據,來描繪馬進化的圖表,不過是荒謬和難以置信的故事而已。a

1. 博伊斯·仁斯博格,《休斯頓編年史》,第四章,第15頁,1980年11月5日
2. 科林·帕特森,“哈珀”,1984年2月,第60頁
3. 弗朗西斯·赫廷,《長頸鹿的脖子:達爾文誤入歧途》,紐約Tick nor and Fields,1982年,第30-31頁
4. 弗朗西斯·赫廷,《長頸鹿的脖子:達爾文誤入歧途》,第30-31頁
5. 戈登·拉特雷·泰勒,《大進化秘密》,倫敦,天體書第230頁,1984年]



這一切證明,所有的生物都是突然出現並且完全形成的,其間沒有任何進化的過程。這是它們被創造的具體證據。但進化論者們卻努力解釋說,生物物種作為進化的[象,以特別的順序產生的。然而,生命體出現的順序是“創造的順序”,因為根本談不上進化的過程。化石記錄顯示:通過完美無缺的創造,地球上先是海洋、然後是充滿生命體的陸地,直至最後創造了人類。與“南方巧猿”的故事恰恰相反--他們憑藉強大的媒體渲染,強迫人們接受人類是從猿變來的。而人類在地球上也是突然出現、完整形成的。

56 Pat Shipman, "Birds Do It... Did Dinosaurs?", p. 28.
57 Ibid.
58 Roger Lewin, "Bones of Mammals, Ancestors Fleshed Out", Science, vol 212, June 26, 1981, p. 1492.
59 George Gaylord Simpson, Life Before Man, New York: Time-Life Books, 1972, p. 42.
60 R. Eric Lombard, "Review of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of the Mammalian Middle Ear, Gerald Fleischer", Evolution, Vol 33, December 1979, p.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