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背景下清真寺功能拓展的探索與嘗試-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中穆 > 中穆

現代化背景下清真寺功能拓展的探索與嘗試

——“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馬強/馬超

2012年4月6日至7日,西安錦業路清真寺開學典禮暨“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錦業路清真寺召外,來自全國各地的近40位有關領導、專家學者、民族宗教工作者等出席了活動。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當地穆斯林群眾一道旁聽了會議。

本次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28篇,會議組選出其中23篇編輯成冊。23位學者圍繞“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及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4月6日上午8點,馬如龍阿訇誦讀《古蘭經》之後第一場學術討論開始。本場討論由江蘇行政學院尤佳教授主持,蘭州大學周傳斌博士擔任評議人,共有6位學者發言。雲南大學馬雪峰博士的《重建中國穆斯林智識共同體:中國內地穆斯林社群社會問題省思》,以中國內地穆斯林存在的社會問題為切入點,以城市寺坊制度的解體和中國穆斯林智識活動的缺乏等現實狀況為佐證,指出“中國穆斯林社群主要存在內部缺乏有效整合、缺少與主流社會智識交流兩方面的問題,提出建構中國穆斯林智識共同體是解決當代內地穆斯林社群面臨社會困境的關鍵。西北大學馬健君老師的《西安回族的來源及其形成》,回顧了有關西安回族來源的四種說法,認為宋代因戰爭等原因大量滯留關中的西域穆斯林和元代軍屯也是西安回族的來源之一。陝西師範大學王超博士的《城市回族多級教育觀探析——由西安回坊地區小學倒閉說起》,認為西安回坊民族中小學的倒閉並不是回族不重視教育,而是民族學校的標籤不能滿足回族的文化心理訴求和教育提升需要,是城市回族追求教育現代化的結果。從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多元教育的理念觀察回族教育是成功的,學歷低並不代表教育低,要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弘揚各少數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創造具有時代特點的、具有新活力的民族文化。陝西師範大學韓中義博士的《西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基本狀況的田野調查》,通過對西安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性別、來源、年齡構成等的分析,認為西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女性的數量較少,男女比例懸殊;流出地點呈現出一定的集中性;流動人口的年齡結構整體上趨於年輕化。此外,韓博士還圍繞會議主題,從四個方面回顧了清真寺的功能。四川大學敏文傑博士的《臨時禮拜點——西藏外來流動穆斯林的精神家園》,回顧了西藏的世居穆斯林和清真寺,並對改革開放以來拉薩、日喀則、昌都等七個地區流動穆斯林與禮拜點的情況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穆斯林的戶籍、臨時禮拜點、成立伊斯蘭教協會組織和流動穆斯林的權益保護等方面。蘭州大學敏敬博士的《現代化條件下的城市清真寺及其建設》,分析了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特點及城市穆斯林面臨的挑戰,認為清真寺要在城市穆斯林生活中充分發揮核心指導和幫助作用,聘請有才學的青年阿訇承擔教務,管理和日常運作應盡可能地去官僚化,應該把宗教教育作為核心職能加以發揚。提出作為一個社會單位,清真寺應克服以往保守封閉的習慣,主動與其他宗教和社會團體,如佛教寺院、基督教堂和公益組織等進行交往、共同探討,讓社會瞭解穆斯林,認識伊斯蘭教。

開放討論期間,各位學者主要對共建智識群體、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的實踐、民族和宗教教育、流動穆斯林等問題交換了觀點。討論休息過程中,西安清真大寺贊聖團為參會人員奉獻了具有濃郁陝西經學特色的贊聖,讓大家對西安伊斯蘭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4月6日中午主麻聚禮後進行了第二場學術討論。本場討論第一階段由陝西師範大學哈寶玉博士主持,西安外國語大學馬福德博士擔任評議人,共有4位學者發言。臨夏外國語學校張維真校長的《當代穆斯林少數教法問題初探》,對穆斯林少數群體概念進行了界定,通過對穆斯林少數教法部分個案的剖析,認為由於穆斯林少數所面臨的困難大於伊斯蘭國家和地區,因此更需要基於趨利避害這一伊斯蘭原則進行教法演繹。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趙寶貴阿訇的《伊斯蘭慈善觀綜述》,解析了漢語和阿拉伯語語境中的慈善概念、伊斯蘭的慈善觀和慈善類型。認為伊斯蘭慈善有先己後人、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三原則。上海外國語大學祁學義博士的《伊斯蘭教與城市文明——以清真寺為視角》,回顧了清真寺的淵源、職能、禮節和建築的演變。認為清真寺建築風格的演變,說明伊斯蘭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與其他文明相互適應的傳統,在嚴格堅持伊斯蘭文化獨立性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使伊斯蘭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蘭州大學丁士仁博士的《伊斯蘭的核心價值觀》,對伊斯蘭教敬主愛人概念的內涵進行了剖析,認為敬主愛人是伊斯蘭的核心價值觀,通過這一核心價值觀,伊斯蘭要求穆斯林思想崇高,舉止文明。

第二階段由雲南大學馬雪峰博士主持,蘭州大學敏敬博士擔任評議人,共有4位學者發言。江蘇行政學院尤佳教授的《論流動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與城市社會適應——以東部沿海城市為例》,通過對相關調查資料的分析,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城市伊斯蘭教問題正在變得複雜化,沿用傳統的行政主導的單一模式可能無法從根本上化解問題,必須有新的理念與舉措。現代社會建構就是要整合不同群體的社會網路與支援體系,形成文化多樣化模式與運作機制,希望現代化背景下各級伊斯蘭教協會組織的功能能夠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南京師範大學白友濤博士的《伊斯蘭教職人員在城市回族社區發展中的作用(1912-l949)——以東部大城市回族社區為考察點》,認為民國時期伊斯蘭教職人員在城市回族社區發展中扮演過的角色主要體現在精神生活的領路人、世俗生活的指導者、文化傳承的實踐者、社區利益的維護者、社會事業的宣導者和力行者、政府群眾的聯絡者和日常生活的服務者七個方面。提出中國城市回族聚居區域在和諧社區建設中迫切需要伊斯蘭教職人員重新定位其社會職能,扮演好和諧社區建設推動者的角色。南京工業大學季芳桐教授的《論王岱輿對回儒佛三教報應思想的討論》,分析了王岱輿對伊斯蘭教、儒家、佛教報應學說思想所持的態度及觀點,強調了多元文化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認為王岱輿對儒、佛的批評屬於文化間的交流,雖然批評與質疑較為激烈,甚至個別地方或可商榷,但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有著積極意義。中央民族大學楊桂萍博士的《從元明回回的教俗之變看“漢克塔布”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闡述了元代回回禮俗與明代回回教俗漸變及其原因,認為“漢克塔布”既是伊斯蘭教在中國本土化的產物,又是對伊斯蘭教本土化引起的信仰危機的應對;是中國穆斯林應對本土社會文化挑戰的思想回應,亦是中國伊斯蘭思想文化的創新。

4月7日上午舉行了隆重的清真寺開學儀式。8點30分,在穆擁勝阿訇誦讀《古蘭經》、做杜阿後,西安外國語大學馬福德博士主持了開學典禮。錦業路清真寺管委會主任盛志明哈志致歡迎詞,回顧了清真寺的建設歷程,並指出以學術研討會慶祝清真寺開學的意義。接著由西安市長安區民族宗教局王紹輝副局長宣讀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成員名單,並頒發了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書。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洪長有先生代表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做了發言,表達了對西安各民族穆斯林的問候,向為清真寺建設和研討會召開做了大量工作並提供經費的西安“坊上人”飯莊表示敬意,向給予清真寺各種支援的各級政府部門、各有關方面和人士表示感謝。他認為這次研討會以“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穆斯林”為主題,既體現了對“科學發展觀”這一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深刻理解和回應,也反映了對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穆斯林的社會適應、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等重要問題的熱切關注。“坊上人”飯莊資助建設錦業路清真寺和學術研討會,表現了一個企業對穆斯林宗教生活和學術文化事業的關心和熱愛,展現了其昇華自我、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企業理想。陝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馬克爾先生對清真寺開學表示祝賀,並感謝支持清真寺建設的各界人士,希望錦業路清真寺能夠在西安市乃至陝西掀起學習新知識、新文化的風氣。陝西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馬希平先生在講話中提出了三點願望:(1)在維護伊斯蘭教穩定的前提下,注重穆斯林的思想建設,積極投入解經工作。(2)重視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3)重視伊斯蘭教倫理道德的宣傳,弘揚伊斯蘭教優良傳統。西安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馬新芳先生希望清真寺能進一步弘揚伊斯蘭精神,全心全意為周邊穆斯林提供服務,營造美好和諧的心靈家園。西安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定紀平阿訇感贊真主襄助,感謝各界對錦業路清真寺開學的支持,並引用經訓強調團結、忠誠、順從是穆斯林的義務,希望錦業路清真寺能充分發揮宗教職能和社會職能,服務穆斯林大眾,弘揚伊斯蘭教文化,成為宣傳黨和政府各種政策的重要場所。江蘇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米壽江教授代表學者進行了發言,講了三點體會:(1)真主的襄助,(2)“坊上人”的善舉,(3)宗教局的支持;兩個聯想:上海浦東清真寺和洪長興飯店在我國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中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位於西安高新區的錦業路清真寺也能做到這一點;一點期盼:希望清真寺成為弘揚伊斯蘭教文化的重要場所。西安外國語大學唐雪梅老師宣讀了各地發來的賀詞賀信,最後由領導和專家學者為清真寺進行了揭牌。

開學典禮結束後進行第三場學術討論。本場討論由陝西師範大學韓中義博士主持,陝西師範大學馬強博士擔任評議人,共有5位學者發言。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高占福教授的《北京牛街:一個大都市回族社區的歷史與現實》,對牛街回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經濟、教育、宗教等進行了系統分析,關注了城市穆斯林面臨的困境及解決策略。寧夏社會科學院馬平研究員的《穆斯林“東漸”與沿海地區城市的分佈格局變化》,對西部穆斯林東漸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等進行了論述,分析了城市穆斯林的發展走向,認為寺坊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從根本上鞏固了回回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強化了族群意識。中央民族大學丁宏博士的《回漢民族關係研究》,認為歷史記憶、雜居、文化誤解是影響回漢民族關係的重要因素,伊斯蘭文化的自我封閉是造成文化誤解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中國進行伊斯蘭文化知識的宣傳非常必要。米壽江教授的《中國回族穆斯林都市化的趨勢——三十年來中國回族穆斯林社會的重要變化》,認為早在明末清初中國回族伊斯蘭教就出現了都市化,人口大流動加速了中國伊斯蘭教都市化的進程,當前出現了新變化。陝西師範大學馬強博士的《中國城市穆斯林研究:一種人類學的視角》,呼籲中國的伊斯蘭教研究應該引入多學科的視野,在保持伊斯蘭教傳統學科的前提下,將視野從對教的研究轉向對人的研究,並就人類學研究伊斯蘭教的理論、方法和意義進行了分析,提出當前人類學伊斯蘭研究中的十五個現實問題。在本場點評中,馬強博士還強調了穆斯林社會中互相寬容的重要性,提醒在關注城市流動穆斯林的同時,不要忽略對穆斯林移民遷出地留守人員的關注。同時還反思了有關文化誤解、清真寺功能、中國伊斯蘭教資料記錄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4月7日中午響禮後舉行了第四場學術討論。本場討論由陝西師範大學王超博士主持,中央民族大學的丁宏博士擔任評議人,共有4位學者發言。陝西師範大學哈寶玉博士的《當代經學學者及其歷史使命》,就經學學者的學識、素養、品德、處境、宗教和社會使命等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當代經學學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和無私奉獻精神,肩負起教書育人、傳承經學等宗教使命和提高人類道德風尚等社會使命,並對學者的培養和阿訇待遇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呼籲穆斯林大眾和企業家多關注阿訇群體,改善他們的生活和社會處境。蘭州大學周傳斌博士的《“靈-魂-體”三分法——論亞伯拉罕宗教傳統中的“人”》,回顧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神學中的“靈”、“魂”、“體”三分法,探討了伊本·西納《論靈魂》中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從詞源學的角度分析了亞伯拉罕宗教系統中三大宗教的關係以及伊斯蘭教中的“人學”。中央民族大學良警宇博士的《流動穆斯林的現代性與市民化——兼論穆斯林少數民族農村人口流動的社會問題》,回顧了現代性和市民化理論,認為流動穆斯林社會問題的本質同其他農民市民化的問題一樣,不是市民化,而是市民權的問題;不是整體性的文化和宗教問題,而是階層的問題。蘭州大學楊文炯博士的《都市的挑戰與機遇——城市回族文化發展的思考》,對西北四城市回族社區的類型進行了劃分,分析了回族社區地緣結構變遷對文化的影響,認為回族社區“五維一體”的社會結構因聚居型地緣結構的解體而面臨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所必需的社會結構重組、發明和創新,並對中國語境下回族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場學術討論結束後進行了研討會總結。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燮藩教授首先對企業家重視清真寺建設和籌備學術會議給予高度評價,強調學術交流對伊斯蘭教研究的重要意義。他從寺管會成員的廣泛性出發,談了宗教學者在穆斯林群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當前穆斯林社區解體帶來的宗教問題。高占福教授認為此次學術會議主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學術會議的順利舉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實,清真寺開學典禮與學術討論相結合,讓信仰者與學者直接對話的做法意義深遠,具有開創精神。馬平研究員表達了對籌辦者的感謝,並通過對經堂教育陝西學派輝煌歷史的回顧,表達了對新時期陝西穆斯林再創輝煌的良好祝願。原國家宗教局副局長劉書祥先生對當地有關部門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表達了謝意,並強調了管理清真寺的困難,希望清真寺能夠加強對外交流,穆斯林多總結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素質等。馬強博土代表會議主辦方表達了對各級民族宗教主管部門、伊斯蘭教協會組織、企業界和周邊坊民關心清真寺建設事業的感謝。特別對國內高校、專職科研機構和清真寺中近年來在城市穆斯林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績的專家學者能夠蒞臨會議,發表論文,交流觀點,奉獻智慧,支援民間伊斯蘭文化事業,積極同信教群眾接觸,追求學以致用的學風和精神表達了謝意。對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飲有限公司的領導和員工在清真寺開學典禮和學術討論會中給予的全力支持、優質服務和無私奉獻精神表示欣賞和感謝。

會議閉幕後,與會嘉賓還參觀了鼓樓、回坊、化覺巷安家回族傳統民居和清真大寺,並受到新城區馬老虎炒菜烤鴨店經理馬新生哈吉的宴請。

本次會議是國內首例以清真寺開學典禮為契機,由清真寺舉辦的高層次學術論壇。從提交論文的學者、論文品質到關注問題的深度等都代表了較高的水準。學術會議小而精,討論問題集中、前沿、現實,讓學術界同會議主題討論的城市穆斯林有了直接的接觸,讓普通穆斯林能夠直接從學者的演講和討論中受益。此舉同時對於探討現代化背景下清真寺功能的轉型,推動國家所宣導的宗教團體積極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等具有開拓性意義。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