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湯瓶文化與象徵-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回族湯瓶文化與象徵

回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回回家裡三件寶,蓋碗湯瓶白帽帽”。湯瓶是回族日常洗漱及沐浴的一個器具,回族生活的每一個重要或慣常的場景,它都會悄然出場,湯瓶是貫穿回族一生的一個器具。

一 、湯瓶的特點

回族的湯瓶的材質有很多種,以前回族人多用銅制、錫制、鋁制、鐵制、砂泥制、瓷制、木制的湯瓶,而現代多為塑膠製品。形狀大體都是瓶體為圓臺體或圓鼓狀,一般高約30公分,頂部有圓形口為注水的地方,注滿水之後,有一個與之相配的蓋子。一側有手柄,便於拿提。另一側是出水口,壺嘴彎曲高翹,平放是滴水不淌,傾斜時水流入注。[1]

 回族的湯瓶除了材質各異,根據時代的不同,湯瓶的圖案也是各具特點。傳統的湯瓶瓶體所繪的圖案、飾物等,無不蘊含著回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湯瓶的瓶體圖案是以《古蘭經》書法藝術為主要基調,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花鳥畫藝術和阿拉伯、波斯傳統的花草抽象圖案藝術。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瓶體主要以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或波斯文贊聖詞及波斯文名著、名言。或是阿拉伯文、波斯文並用。阿拉伯文字飾紋一庫法體為主,兼有納斯赫體和蘇魯斯體。用庫法體書寫《古蘭經》是早期穆罕默德對《古蘭經》抄寫的要求,這個傳統繼承下來,並體現在了回族湯瓶的圖飾中。湯瓶的圖案中書寫的《古蘭經》經文章節,強調了宗教,並使器具具有神學的感召力,展示了伊斯蘭教的神聖。第二、湯瓶瓶體的幾何圖形居多,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等,還有以圓為中小的直線交叉形成的各種圖形。第三、花飾密集,各種花卉紋樣佈滿瓶體外壁,無論是中國傳統的牡丹、海棠、如意雲等圖案,還是阿拉伯、波斯傳統的抽象的花卉草葉紋圖案,都用纏枝或曲線聯結起來,畫面複雜、密集、無始無終、環環相扣。[2]

現代的湯瓶圖飾頗為簡單,有的塑膠瓶體印有清真二字,有的什麼圖案也沒有,只是深綠色的塑膠瓶體,白色的瓶蓋,現在清真寺多用這種湯瓶,輕巧實用。

二 、湯瓶的由來

有關湯瓶的傳說,流傳在民間有幾個版本,大致都與唐朝李世民有關,至於傳說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從這些民間故事中我們大致獲知湯瓶來源於波斯及阿拉伯國家。

傳說唐朝皇帝李世民有一日夢見皇宮金鑾殿的大樑即將倒塌,正在此危機時刻,突然出現了一位深眼窩、高鼻樑、長鬍鬚,頭纏白布,身著綠袍,收持一器具的大漢。他直起右臂,托起了大樑。唐太宗夢醒之後,在第二天的朝會上,講述了此夢。並讓眾大臣圓夢。有一位大臣解析道:“陛下,大樑倒塌暗示我大唐社稷講面臨危難,頭頭纏白布,身著綠袍,深眼窩、高鼻樑、長鬍鬚手持器物的乃是大食國人。依照陛下夢中的情景,我國將來如遇到困難需要大食人來説明啊!眾臣聽後也覺得在理。但也有人心裡犯嘀咕, “如今我大唐江山固若金湯,天下太平,人人安居樂業,怎麼會有動亂?”此大臣笑著說:“這僅僅是皇上做的一個夢,也是給我們提的一個醒,叫我們不要高枕無憂。誰能知道將來會發生怎樣的事呢!”

誰成想之後的幾年,太平盛世的大唐也不太平了。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叛軍到處燒殺搶掠,民不聊生,唐兵的幾次平叛也無濟於事。民百姓背井離鄉,叫苦連天,全國上下動盪不安,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寢食不寧,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臣說:“我大唐江山面臨危難 ,只有西域回回才能拯救,請火速派人去求援。”唐太宗連忙派那位大臣到西域大食國。大食國國王二話沒說,當即派大將宛尕斯率兵五千前來相救。由於大食人善騎馬射箭,作戰勇猛頑強,很快平息了叛亂。在唐太宗的再三請求和執意挽留下,宛尕斯將軍和三百名士兵留居長安。唐太宗擔心他們思念家鄉親人,都給他們娶了妻小,並建造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們禮拜。還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壺樣式鑄造了精巧美觀的金壺和銅壺,供他們禮拜時小淨。這種壺口小腹大,酷似當時的瓷瓶,故而當時的人們習慣稱作“瓶”。因為這是唐朝皇帝賜給的洗瓶(洗壺),所以也叫“唐瓶”,後來人們根據諧音叫成了“湯瓶”。[3]

 “湯”在中國古代漢語中的本意指“熱水”。所以,湯瓶逐步成了回民等穆斯林沐浴淨身用的水壺的專名了。據《西域番國民》記載西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吏部陳誠出使西域,途徑阿富汗、波斯等過國,其中對穆斯林沐浴的情況也做了具體的描述:“每人各持一水盂,汲溫涼水,洗淋其身,餘水流出,並無塵積。”這裡的“水盂”便是回族大小淨用的湯瓶。

回族之所以用湯瓶是和伊斯蘭教分不開的。按伊斯蘭教法規定,在做大、小淨時,除按順序洗滌每個器官外,舉意要想到“省察己躬,罰贖過錯,節欲檢行,止惡揚善”,“不起妄念,舉止口佳,敬語默惟恭”,做到自我反省。這樣不但衛生健康,也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所以回族應伊斯蘭教教規的要求,也是一個很講究衛生的民族,尤其是對水的飲用方面要求比較高,一般飲用活水,流動的水,凡是動物聞過、喝過、接觸過的水都被視為不潔淨,禁飲用。舀到水時必須要順著到,如果逆著方向到水,也會視水為不潔淨。在洗任何東西時,注重用流動的水沖洗,否則在回民心裡會覺得沒有洗乾淨徹底。平時洗大小淨更是如此。對回族的習慣來講,湯瓶是最合適不過的洗浴器具。[4]

回族用湯瓶的另一方面也是基於節水的考慮,回族的先民來自於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地區多為沙漠地帶。因此阿拉伯地區的穆斯林在用水洗大小淨時對水量都有一定的限制。伊斯蘭教的“土淨”也是源于缺水而定。用湯瓶盛水洗大小淨,湯瓶大小適中,盛水適量,也不隨意流淌,可掌握出水量,正好起到節水的作用。據伊斯蘭教法記載:洗小淨不得超過1.3公斤水,洗大淨不能超過3.6公斤水。一般一個湯瓶的盛水量不超過2公斤,否則會被為是奢侈浪費,用水過量也會被視為大小淨不合格。因此湯瓶也起到節水的作用。

三、民族標識

湯瓶不僅用於回族日常生活,後來成為一種民族標識。過去的回族聚居地區的飯館、小吃店及回族人家門口總喜歡掛一塊畫有湯瓶的招牌。作為區別于他族的清真標誌。招牌通常是用長方形木板做成,木板中間一般畫著一個湯瓶,及周邊點綴著一些圖案或是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寫著清真言。,即使初到異地的回族看到飯館的湯瓶牌標誌,便也心領神會大膽放心的進食。如今在回族飯館門口湯瓶的標識早以被漢字“清真”二字或阿拉伯文所替代,但一些店裡任然備用著湯瓶,方便客人洗手用。

回族把湯瓶作為一種民族標識,據說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話說元朝末年,朱元章率兵起義。官府為了鎮壓農民軍,不問青紅皂白,不分良莠,到處燒殺搶掠。有一天,在河北滄州縣的一個村子裡,起義軍和官府兵展開激戰。突然,起義軍的一位軍官被敵軍士兵砍傷,鮮血直流,生命垂危。這情景正巧被遠處一個村姑看見,她連忙順手抄  起一根木棍,繞到敵軍背後,只聽“咚”的一聲,敵軍士兵被打死了。然後村姑把起義軍軍官背到自己的家中,包紮好傷口,護理調養。後來,義軍軍官傷癒臨行時,才知道救他們的村姑家信奉伊斯蘭教,習慣使用湯瓶。為了表達對村姑的感激之情,他叮嚀說:“從今以後,只要在你們回回家門口掛上湯瓶,我們義軍一定盡力保護。”

打這以後,一有戰爭,村裡的回民都在門口掛上湯瓶。幾年後,朱元章做了皇帝,他的回族將軍、開國功勳常遇春知道了這件事後規定:“凡我回回者,都掛湯瓶也!”久而久之,掛湯瓶便相沿成習,作為回族飯館、飲食攤點及其他回族經營場所的“清真”標誌了。

四 、湯瓶文化的延展

湯瓶隨著時代的演繹由一種器具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民族文化符號。

明末清初,中國回族武術家穆其太,根據穆斯林禮拜前用湯瓶淨身浴體的動作,發明了一種氣功武術,名為“湯瓶功”。“湯瓶功”包括養身功、內含大力發和武術氣功三個方面,貫穿於行、立、坐、臥。又稱為“湯瓶七式”。“湯瓶功”傳人楊華祥曾經這樣評價道:“若凡人外淨身,亦必內淨心。能沐浴通心者,如治鏡然。”其大致意思為,使大小淨通過內清外潔,拋棄一切雜念,萬四為心,萬念為真,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祛病的鍛煉方法。[5]

回族醫學中有一種療法為“湯瓶八診”。回族湯瓶八診是波斯保健醫學和中東伊斯蘭醫學汲取和融合了中華醫學,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回族特色的養生保健療法,其分為頭診、面診、耳診、手診、腳診、骨診、脈診、氣診。“回族湯瓶八診”療法作為回族保健醫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已於2008年1月被列入國務院、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填補了寧夏伊斯蘭文化和回族醫學文化的空白,是一項值得稱讚的標誌性成果。“回族湯瓶八診”雖與湯瓶無關,但此時的湯瓶已經不是簡單的器具,而是一種廣泛含義的回族文化符號。

現代回族的大型歌舞劇中,湯瓶又被演繹成舞蹈的形式,這種標誌性的符號,更是給舞蹈的內容、形式增添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如回族歌舞劇《花兒》、《湯瓶舞》、《月上賀蘭》等。湯瓶在回族舞蹈中出現已經不僅僅是代表一種道具,而是一種民族文化的事物載體。民族文化的在有形的湯瓶洗浴用具等實體承載下發展延續。

五、湯瓶裝載的大小淨

回族把淨身稱為洗大小淨,沒有大小淨就不能做開始宗教功課,也不能參加各種典禮儀式。《古蘭經》中對於大小淨有專門的篇章:“信教的人們啊,當你們禮拜時,你們要洗臉,洗兩手至兩胳肘,摸頭,洗腳至踝骨。如果你們失去了大淨,就要洗全身,如果你們患病或旅行,或從廁所來,或解除了女人,而你們沒得水,這時你們可以用淨土摸臉和手。”

    回族把“小淨”稱為“阿蔔代斯”,一般天天做禮拜的回族時要帶時刻帶“阿蔔代斯”。如果有大小便和下氣或嘔吐等,就要重洗小淨。否則就不能禮拜,即使做了禮拜也會被視為無效。一般不是天天禮拜的回族會時常帶“大淨”回族稱為“洗務蘇裡”或“換水”。大淨一般是超過七天,會重新換水。在七天之內如有性交、泄精、婦女來月經等,必須要重新洗“大淨”。元代詩人張昱描繪了元大都回民禮拜的情形:“纏頭向禮圈戶,出浴升高叫阿敏”淨身沐浴用的就是湯瓶。

大小淨伴隨著回族的一生,嬰兒出生是有“洗三”,男孩割禮之後要學會洗大小淨要掌握成年人的淨身浴洗程式。新娘出嫁時有“離娘水”。無常之後有“著水”。每逢節日要大小淨。五番禮拜都帶淨,所以回族是個“帶水”的民族。

在人類學理論中,大小淨或者“帶水”就是身體儀式。巴特認為“按照伊斯蘭的定義來說儀式的汙來自生理方面或身體的自然過程,如排便、性交和死亡。所以所有人都同樣受這種污染源的害,而要從那些污染中得到淨化只能依靠某種經常性的、反復的個人和不公開的行為。”[6]

瑪麗·道格拉斯 認為,通過儀式的潔淨對於進入神聖狀態是至關重要的。[7]

當代最負盛名的美籍伊朗哲學家納賽爾提出“聖知理論”,認為“聖知”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經典”,一是“象徵”,而象徵是表達聖知的正式語言,它通過符號表達這種語言的蘊義。例如伊斯蘭教中水的象徵意義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不可或缺,水能瓦解形式或者破壞結構,能夠“洗去罪惡”,同時又有淨化力量和再生力量。

水通過湯瓶這個器具,於是湯瓶就成為這種通向聖知的符號和象徵。聖知用經典和象徵兩種類型來表達它的教義,但總紮根于傳統,在傳統中開花結果。湯瓶這個伴隨回族而來的傳統文化符號,就成為回族人生活中感知和獲得聖知的象徵,產生本體存在的較低水準對較高秩序的反射。

 ----------------------

參考文獻:

 [1] 穆群森. 四川回族習俗文化[M]. 北京: 中國攝影出版社,2009.

 [2] 陳育甯,湯曉芳.中國回族文物[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3] 李樹江,王正偉.回族民間傳說故事[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4] 拜學英.回族習俗探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 丁一波.悠悠回鄉情[M].銀川:人民出版社,2000.

[6]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 [英]瑪麗·道格拉斯.潔淨與危險[M].黃劍波,等,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f2028c0101hxym.html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