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回族老人的葬禮-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一個回族老人的葬禮

歸宿·歸真

一撥一撥的人來了又走了,他們去了哪裡呢?

這裡是滇南一個回族聚居的小鎮回營街。上午十點多,叫拜樓上那支高音喇叭裡傳出了一個聲音:“各位教胞,沙興貴老人今早歸真了,中午十二點站‘者那則’(殯禮)。”

人死了說“歸真”。我在心裡連連嘆服這個詞用得真好!

那時,我的母親正在灶房裡做飯,她聽到這個聲音後沒有絲毫的驚訝,反倒是那麼平靜地自語道:“哦哦,多好的老人哦,歸真了、歸真了……” 母親的神情更多的是思念而不是悲傷,似乎這樣的結局早在意料之中,所以才能心靜如水。                               

送“埋體”是每個穆斯林的義務。我多年工作在外,很久沒有參加送“埋體”了,母親一再叮嚀,要我去參加。午飯後,我做了大淨,換上乾淨的衣服向清真寺趕去,一路上見到很多男女老少,也正匆匆趕往清真寺;男人們和我一樣戴著白色的小布帽,婦女們則戴著各色蓋頭。

‘者那則’開始,洗淨的埋體已用可凡(白布)裹好放在埋體匣子裡,置於大殿的臺階之前;人們整齊排列,跟隨烏斯達(教長)高誦四遍“真主至大”!整個清真寺裡頓時肅穆起來。初春的陽光暖融融的,天空是那樣地高遠而明淨,兩隻燕子掠過大殿的一角,倐忽就在深深的藍天裡融化了。

 

生命·尊嚴

烏斯達用阿語念道:主啊,求你饒恕我們所有活著的和所有死亡的……主啊,這個死者如果是做了好的,求你增加他的好,如果是做了惡的,求你饒恕他的罪過……

人們靜靜地佇立著,默默地懷想沙興貴老人,懷想他的模樣和他微笑時那細密的笑容。對於沙興貴老人我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早些時候是食品廠的一名工人,據母親講,後來食品廠解散了,工人們都下了崗,沙興貴回家後就操起了老本行——在路口擺了一個小攤賣包子饅頭,他總是高高的系著一塊兜肚式的白圍裙,笑起來的時候眼睛細細地眯成一線,無論是學生娃,還是大人跟他買饅頭,他總會多放一二個在袋裡……母親說老人總是這樣,見人就熱情地邀到家裡坐、家裡喝茶,從未大聲說過話、也從未與人紅過臉……

 

泥土·亙古

墳山在回營街的西南方。那是一個小小的山丘,距離回營街大約一公里。人們螞蟻似地擁抬著“埋體”,從清真寺大門出來向著墳山走去,一路上年輕的小夥子們爭搶著,希望能抬一肩“埋體”。不一會就到了墳山,山上有些疏疏朗朗的小樹,遠遠看去,寧靜中不免有些荒寂。人們來到一個新挖的墳坑旁放下匣子,把埋體輕輕地從匣子裡端出,放到坑裡。阿訇念下葬的禱詞:奉真主尊名,在主的使者的正道上放下你。放下的埋體頭南腳北面西,因為聖地麥加位於我們的西方。為了使埋體面西,得用三塊泥土墊在埋體的頭部左下方;三塊泥土的含義是:真主用泥土造化人,死後歸還泥土,將來又把人從泥土中復活。我砰然心動,泥土竟有如此豐富的情節,竟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山風輕拂,那些小草們開始低語,泥土的芳香拂過我的面頰,突然一股暖流漫過我的全身!是的,還有什麼比得上泥土呢,泥土是這樣地古老和質樸,這樣的不起眼,卻如此博大!這樣看來,人的結局回歸到這亙古的泥土中確實是再好不過了……

阿訇繼續念祈禱詞:主啊,求你使他的墳墓寬闊,求你減輕他的罪過,求你使他考算容易,求你使他不感寂寞,慈憫中至慈的主!

 

恩澤·仁慈

不一會,一塚新墳就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送葬的人們沿著來時的路返回。我久久地佇立在新墳旁,看著人們遠去的背影,又回首環顧墳山,才發現這裡的墳密密麻麻地連成一片,看著這些土堡,我的心好像被什麼觸動了一下,我玄想著,想到了這些土堡裡的已朽和未朽的屍骨,想到了他們也曾和我們一樣在這個人世上活過,哭過,笑過,吵鬧過,如今卻成了這樣一堆土……我久久地疑望,心底升起一個清晰的聲音:我們每天都沐浴在真主的恩澤和仁慈中,我們要好好活,要虔誠感恩。

 

【2012新月散文獎穆斯林組三等獎作品】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