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禮者-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文化

喚禮者

週五,主麻日,雨。手上的工作依然堆積著。

從上班的寫字樓到最近的清真寺,大概要40分鐘,不算太遠,但在雨天外出還是讓人稍稍為難。

不過,這天有很多人在QQ群裡發言,講解聚禮的貴與重。

好吧,少休息一會兒,提前出發就是。

那座清真寺建于河邊,古典的風貌。在大概兩公里外便是都市忙碌的商務區,周邊早已寸土寸金,矮房大多數已被拆遷,留下待建的空地。清真寺突顯在一片平曠之中,不久以後應該仍會突顯在高樓大廈的汪洋之中。

曾去過不少清真寺,但久久不能忘的,是喚禮聲,有響亮的,有蒼老的,有清澈的,有力道十足的……一位朋友,不是穆斯林,但某次去清真寺作訪談,聽到“安拉至大”的呼聲,便開始不自覺地流淚。她說,不知道為什麼,只是覺得被一種全人類共用的東西感動了。

我去過一座曾經繁榮的港口城市,據說城區唯一的清真寺已經存留上千年了,遺憾的是禮拜殿的屋頂早在清代就已坍塌,當代作為禮拜地點的僅是舊時的廂房。清真寺以“文化古跡”的名義被圈起保護,遊人如織,只是平日裡禮拜者非常稀少。我問寺中的教長,什麼才是信仰的標準。他說,支撐信仰的柱石中,禮拜是最重要的一個。到了晌禮時,響起了教長高亢的喚禮聲,但除了他和我兩個禮拜的人,其餘都是路過的遊客,禮拜也成了旅遊中“被看”的一部分。我在圍觀的目光中頗為不自在,但也因此而難忘這段經歷,更對那孤單而和寡的喚禮聲記得真切,那也是一種堅守——只要有人在禮拜,喚禮聲就不會消逝。

另一次難忘是在沿海的一處村落,那裡地處服裝製造業集群地,所以參加聚禮的人中,流動打工者居多。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汽車,各種交通工具會在週五擠滿清真寺的院子。大家似乎之前並不熟識,但在主麻日相見甚歡。寺中只有一位教長在忙前忙後,甚至沒有固定的喚禮者——這次可能是鎮上擺攤賣乾貨的新疆小夥,下次就換成在鞋廠打工的河南大哥,下下次又輪到曾經外出學經的本地孩子。總之,那座清真寺裡的喚禮聲是南腔北調的,“喚禮者”也不再是儀式中固化的角色,每個人都有了召喚大家前來禮拜的責任。

喚禮聲,我們大概聽過太多次了,已經直接內化成“去禮拜”的信號,甚至如同水之於魚一樣令人覺焉不察。但現代化的後果之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可以不再受距離的限制,換言之,現代性離間了我們之間的關係,且在都市中尤甚。即便再洪亮的喚禮聲,都不能直接傳達到散處在都市各處的耳朵。常常聽到有年輕人抱怨,因為要工作,只好犧牲週五的聚禮了。的確,工業化社會的管理制度,規訓著勞動者的作息習慣,儀式的神聖性反而逐漸被消解,還在堅守的只有少數人了。

也許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吧,在聚禮日裡做著“去”還是“不去”的選擇題。不過,如果提醒的聲音不絕於耳,“去”一方的砝碼就會加重,選擇便會大不同。現代性也在技術層面為資訊傳播提供著便利,QQ、MSN、微博、虛擬社群、手機短信……一切社交工具,都可以提醒大家應該在週五安排好手頭的工作,動身前往清真寺參加聚禮——就像在沿海村落的那座清真寺中所實踐一樣,每個人都應當充當“喚禮者”,都擔有提醒兄弟姐妹禮拜意義的責任。

單人的堅守是孤立的,但眾人的努力即使再細小,也能匯成洪流。

 

【2012新月散文獎穆斯林組一等獎作品】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