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守望 求同存異-伊斯蘭之光

頁面載入中...

當前位置:首頁 > 講壇 > 講壇

互相守望 求同存異

伊斯蘭教在我國經歷了近1400年的本土化實踐,相容並蓄地實現了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契合互借、相互適應和彼此接受,近乎完美地回擊了曾經風靡全球的文明衝突論,用事實和行動告誡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相互借鑒、互相學習和彼此適應的結果。中國穆斯林在實現文明對話的過程中,採取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方式,不僅適應性地實現了落地生根、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而且實現了自我身份的保護和文化傳統的持續傳承。

然而,實事求事地說,近年來,許多國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行為的始作俑者,具有穆斯林身份和伊斯蘭教信仰的背景,使伊斯蘭教和穆斯林背負汙名,並在全球引發一股反對伊斯蘭教、反對穆斯林的思想和行動浪潮。這一現象在我國也開始出現。許多人開始反思,應防止泛伊斯蘭主義思想影響滲透。比如,開始明確提出,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用品方面,要防止“清真泛化”;在清真寺建築風格和語言使用上,防止“阿化”。因為這些蘊含去中國化和極端主義的內涵。

事實上,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化的歷史。中國穆斯林以愛國愛教為己任,與各族人民一起,用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和中國精神維護著全國人民大家庭的共同利益,形成同命運、共患難的共生社會文化生態模式。中國穆斯林在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方面,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國人的基本準則,維護著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穩定團結和文化的多樣繁榮,實踐著和而不同的互動邏輯。

不可忽視的是,世界伊斯蘭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受原教旨主義、泛伊斯蘭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在全球化、國際化接軌方面相對滯後。伊斯蘭世界一直貌似守候在按照《古蘭經》和“聖訓”為準則的伊斯蘭文明體系內,而沒有按照《古蘭經》精髓進行哲學思想的內驅更新。同時,一些伊斯蘭教為主導的國家,把宗教政治化,用宗教制度建構政治壁壘,為實現政治權力和利益的滿足,故意用宗教身份在內部和外部搭建交往邊界,不僅使伊斯蘭的正能量無法傳播,還蒙蔽了世人。

而這些,正是中國穆斯林必須正視的問題。中國穆斯林理應明辨是非、積極反思,學習和吸納現代文明成果,以中正之道,積極融入主流社會,而不是簡單效仿境外穆斯林的行為,跟隨境外伊斯蘭教思潮。要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延續傳承本土化實踐的豐富遺產。當然,這離不開中國穆斯林的自身努力和自我調適。

歷史上,中國穆斯林先輩在本土化適應過程中,在哲學思想方面進行了創新,做到了“以儒釋回”,為全人類展現了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相容並蓄、包容互動與和而不同,完美地證偽了文明衝突的話語。在行為操守方面,用中正和合、調適適應與守望心靈的方式,體現了伊斯蘭教的和平理念。在國家認同方面,用愛國愛教、國家至上的信念,表達了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方式,做到相容並蓄、虛心學習和尊嚴守護。這些先輩留下的豐富遺產,是中國穆斯林傳承和踐行伊斯蘭教的根本指南。就當代而言,穆斯林應該與非穆斯林共同維護互相守望、互相關照、互相呵護的相處之道。當然,非穆斯林也不應錯誤地把境外媒體渲染的穆斯林中存在的刻板、極端形象嫁接到中國穆斯林群體上,而應包容差異、求同存異,與穆斯林攜手,共同為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富強、繁榮、和諧而積極努力,一起奮進。

------------

作者簡介

馬建福,回族,寧夏海原縣人,人類學博士,現供職于北方民族大學回族學研究院,主要從事回族文化與社會研究。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