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國際動態>>社會焦點
大量鈾彈轟炸阿富汗
2002.1.18  5:50:34 PM    (Islam Online,02/01/2002, 伊光編譯)  閱讀9557次
 
      華盛頓12月28日新聞﹕美國對阿富汗的轟炸,他們所使用的導彈、火箭和炸彈,主要的炸藥材料是“殘鈾”(Depleted Uranium,簡稱 DU)。 據美國<巴爾的摩新聞>報道﹕“阿富汗的戰爭對於飢寒交迫的阿富汗人民來說給他們送去了現代的死神,因為反恐怖是一場現代戰爭,所以在那偏遠落後的山區,美國的鈾彈給他們留下了可以長久致命的放射性毒害,使他們在飢寒中儘快死去。” 但是,許多中亞國家對美國在阿富汗投放大量的殘鈾日益彈感到不安,放射性的鈾元素不受國界的限制,它將隨著風向和河流進入週圍的國家,使美國的那些穆斯林盟國都同樣遭殃,例如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美國對國外戰爭使用殘鈾彈已經多次,對科索沃和其他地方也都使用過,但是在伊拉克投的殘鈾炸彈是科索沃的100倍。

   <巴爾的摩新聞>說﹕“多數DU導彈都是從科威特向伊拉克發射的,主要為了擊潰伊拉克的軍隊。 美國和英國給伊拉克留下的鈾元素幅射殺傷力使戰後的人死得比戰場上都多,因為殘留的彈片、舊彈殼、廢子彈和污染物在那裡長期揮發具有殺傷力的毒性。 凡是轟炸密集的地方,都一律出現高密度的腫瘤發病率。 奇特的腫瘤病就象瘟疫一樣在伊拉克南部的鄉鎮間傳播,到處播種死亡。” 根據伊拉克的衛生部門向聯合國的報告,在南部地區普遍可以看到淋巴癌、白血病和嬰兒殘廢,都是由於放射性殘留鈾引起的,但是美國一律否認。 自從1990起,伊拉克全國的癌症患病率增強600%,一位腫瘤科研究專家說,他所看到的伊拉克癌症發病情況使他想起了日本的廣島。 “絕大多數病患者不是軍人,而是戰後居住在那裡的普通民眾,尤其是兒童。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說,在伊拉克,每天平均有180個兒童死亡。”由於聯合國對伊拉克實行制裁,缺乏食物和藥品,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死去﹔醫生們說,白血病是一種“白色瘟疫,是兒童的死神”。 1999年歐洲盟軍在科索沃投下了大約10噸殘鈾炸彈,轟炸過的地方出現了高密度的癌症患者,例如在塞拉熱窩白血病患者在過去五年中猛增三倍。 整個歐洲都在監視和防治“巴爾幹綜合症”,引起各國恐慌。 其實,聯合國的報告說,在前南斯拉夫地區投放的殘鈾炸彈只是伊拉克的3%。

  美國國防部一再否定殘鈾炸彈對人體的毒害。 遭受傷害的不僅是被轟炸的那些國家的人民,美國兵也同樣是受害者,據說已經發現數萬名參加伊拉克戰爭的美國退役軍人患有“海灣戰爭綜合症”,但美國政府不願公佈真實情況。 歐洲政府要求美國公佈殘鈾炸藥的配方,以便作科學和醫學研究,遭到美國拒絕。 美國宣傳說,殘鈾炸彈是“90年代的超級武器”,這是指炸彈對大規模人群的殺傷力。 <巴爾的摩新聞>說﹕“他們為這種炸彈取了一個很溫柔的名稱,叫做DU,或者‘殘鈾’﹔其實就是鈾238,是核武器或核發電廠所用的正品鈾235的廢料,仍舊具有強烈的裂變能力。

  在80年代之前,美國為這些放射性極強的核廢料發愁,因為世界各國都無法處理,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許可存放或深埋。 美國在90年代開始,用這種有裂變性能的廢料製作炸彈,送到貧窮國家去轟炸,一舉兩得。 美國的武器專家們為國防部立了一個大功,他們研制的殘鈾炸藥可以制成炸彈、導彈、火箭和子彈,所用的原來是無法處理的核廢料,原料供應充足。” “殘鈾炸彈爆炸後產生的揮發性氣味和被污染的灰土都能進入肺部的纖維,構成腫瘤性質的病灶,引起一系列病症反應和後果,例如淋巴瘤、敗血症、肺癌等。

  這種揮發性的放射性氣體和塵土到處蔓延和散佈,通過空氣、流水和粉塵進入人和動物的身體,一個微小的顆粒就可能造成致命的疾病。 這種顆粒不會被分解或消失,有永久存在的穩定性能,所以,科學家發現,受到過污染的伊拉克、科威特和科索沃戰場,永遠是致人於死地的地方。 預計現在發生在阿富汗的戰爭,那裡的人民恐怕要蒙受同樣的災難。” 殘鈾炸藥的武器已經成為一種新式武器從美國流傳到世界各國,至少有20個國家的武庫中存有這樣的殺人武器,<巴爾的摩新聞>最後說。

[相關專題]
阿富汗戰局歷史的重演
阿富汗前總理譴責侵略者
美印以聯手在阿富汗共事
阿富汗禁演反伊斯蘭電影
阿富汗重組新伊斯蘭黨
駐阿富汗美國兵真可憐
阿富汗前總理警告美國
阿富汗戰爭一年後果
誰又為阿富汗人哀悼﹖
阿富汗抗蘇老將號召抗美
阿富汗人為烈士游墳
阿富汗平民死多少﹖
塔利班英國女囚後來入教
阿富汗離不開伊斯蘭
阿富汗窮人不想發財
阿富汗的新烈士墓地
沙特促請美國兵快回家
阿法官指責美國劫走戰俘
美帝國繼續在擴張
阿富汗霍士特車隊被炸經過
屠刀下的無辜平民傷亡不計
美國轟炸以來的死傷紀錄
兩種版本的本拉登錄像帶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