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碼嚙談與嚙踝蕭O
走 進 陳 埭
2002.1.18  3:05:06 PM    (本文原《載穆斯林通訊》2000.8) [蘭州] 擺生義 馬玉  閱讀6948次
 
      陳埭是福建省晉江市的一個鄉鎮,分佈於四境、江頭等7個行政村的2萬回族人,絕大多數是丁姓,這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丁氏回族在海外還有3萬多人的華僑群體,分佈在港澳臺地區和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改革開放的20年堙A陳埭的經濟迅速崛起,1999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9億元,在福建省小有名氣。近些年來,陳埭回族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貿易在逐年上升,陳埭生産的旅遊鞋,在中東地區銷路一直很好。
  陳埭丁姓回族民族意識特別強烈,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爲了逃避封建統治者的迫害,隱藏信仰,隱瞞民族身份,逐漸漢化了。
  這是一段慘痛的不堪回首的歷史。
  在陳埭鎮,有一個建築頗爲宏大的丁氏祠堂。在祠堂大門的門楣上,雕刻著一個鴿子的圖案,在鴿子圖案的兩側,各有一行古體阿拉伯文鏤刻在橫柱上。仔細端祥,發現那鴿子的圖案是用阿文“太思米”拼成的。在陳埭清真寺一樓會議室的正牆上,在丁氏祖墳的墓碑上,都有這個鴿子的圖案,圖案的一側或下方配有“百代瞻依”幾個字。在丁氏家族一切重要的場合,總有這個鴿子的圖案和“百代瞻依”幾個字,它已經成了陳埭回族的標誌。
   陳埭回委會副主任丁桐志先生告訴我們,丁氏家族世居泉州,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後裔,先祖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賽典赤·詹思丁。阿拉伯、波斯商人早在唐代就已在泉州經商,宋元時期達到鼎盛狀態。史書形容當時的盛況,有“市井十洲人”之稱。當時,泉州城堣@半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曾有過7座清真寺。負責管理海上貿易的市舶司的最高長官,一直由一位叫蒲壽庚的穆斯林擔任。宋元時期,泉川穆斯林形成了蒲姓,丁姓和郭姓幾個龐大的家族。據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館館長王連茂介紹,阿拉伯商人在當地娶妻生子,繁衍後代,據當時的情況推測,現在大多數泉州人,都有阿拉伯穆斯林的血統。
  元朝末年,泉州發生十年戰亂,色目人(阿拉伯、波斯人)大遭迫害驅逐。穆斯林或遭屠戮,或逃往海外。而丁氏祖先則率族人避居陳埭海隅,圍海造田,“隱代耕讀於其中”。爲保性命,被迫放棄信仰,“祖教漸移,民俗漸變”,迄今已六百餘載了。
  在明代,丁氏家族不斷有人進入仕途,最高官職達刑部侍郎、戶部主事等。明朝的強制同化政策首先自丁氏頭面人物開始。據說,皇上每年都要宴請一次三品以上官員,席間分賜
每位一塊豬肉,不吃者有欺君之罪,丁氏上人不敢違命,因而叛教。
  隨著丁氏官員地位的顯赫,便仿照漢俗,在陳埭修建了丁氏祠堂。這個祠堂的特別之處是有一個“回”字形的長廊,祠堂大門上方用阿文“太思米”拼成的鴿子圖案,以及兩旁銘刻記載其歷史的阿拉伯文字。丁桐志告訴我們,丁氏回族改宗他教,是受逼迫而不得已。吉祥的鴿子曾在麥加郊外的山洞堳O護穆罕默德聖人化險爲夷;丁氏祖先在祠堂大門上方刻上這個“太思米”組成的鴿子圖案,是在祈求安拉保佑丁氏家族逃過劫難。圖案下方的“百代瞻依”額、“回”字形長廊、阿拉伯文史記,都分明在提醒後人:別忘了自己是穆斯林的後裔!相傳,陳埭丁氏回族在春秋兩季有兩次聚會,這兩次聚會的宴席上不上豬肉,而上的全是牛肉,以示對祖教的尊重。
  數百年的世事,滄海桑田,但先世的遺風尚存,祖教——伊斯蘭教的光芒在這片土地上沒有泯滅。抗日戰爭時期,祖教有所復蘇,陳埭曾成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福建陳江區會,主麻日,陳埭回民常往泉州清淨寺聚禮,後又將四境村聖公祠改爲陳埭清真寺,延聘泉州鐵阿訇主持教務。在成達師範學校馬松亭校長的關懷下,陳埭先後保送17名回族子弟到桂林成達師範學習,以期“興教救國”。但是,中國歷史的演進,沒有給這批學子們提供施展抱負的環境和機會。
  80高齡的丁金順老人已經雙目失明了。這位抗戰時期畢業于桂林成達師範的老先生,一生獻身於桑梓的教育事業,在異常艱難的環境堳O持著自己的信仰,並且爲陳埭回族人恢復祖教——伊斯蘭教而不遺餘力地奔波。最讓老先生欣慰的事情,是陳埭建成了清真寺,並且在陳埭所在的晉江市成立了伊斯蘭教協會。
  1991年1月,陳埭清真寺大殿落成。
  1993年4月11日,陳埭清真寺經泉州市政府批准正式開放。隨及,晉江市伊斯蘭教協會宣告成立,會址設在陳埭清真寺。這一天,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旅菲清真五姓聯宗總會、旅菲晉江陳埭同鄉會及港澳臺等地丁氏華僑選派50多人的代表團歸國祝賀;中國伊協、上海、福州、廈門等地伊協紛紛來電祝賀,一些省、區的穆斯林代表參加了慶典,盛況空前。
  陳埭清真寺從內蒙古聘請馬志偉阿訇作第一任教長;丁金克當選爲清真寺首屆管委會主任,丁金順當選爲晉江市伊斯蘭教協會主任,同時與其他四人當選爲清真寺管委會副主任。
  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不但使陳埭丁氏回族在經濟上崛起,同時能充分享受宗教信仰的自由。幾百年來,封建統治者的殘酷摧殘留在丁氏回族心靈上的陰影終於可以擺脫了。隨著陳埭經濟的騰飛,與中東阿拉伯國家貿易關係的日漸增多,陳埭也迫切需要一種伊斯蘭文化的氛圍。
  陳埭回委會和清真寺管委會的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恢復祖教——伊斯蘭教,已爲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而要改變陳埭的狀況,必須從培養人才著手。爲此,陳埭清真寺管委會自90年代初就選送回族子弟到外地去學習伊斯蘭知識。他們曾選送12名丁姓和郭姓青年到內蒙古的清真寺學習,後來,還不斷選送回族子弟到中東阿拉伯國家深造。據介紹,自90年代初到現在,陳埭選送到外地或國外學習伊斯蘭知識的回族子弟已將近60人。
   談到這些學生的狀況,丁金順老先生一臉欣慰。他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回族子弟到外地或國外求學,當他們歸來時,會在自己的家庭中掀起一場移風移俗的革命,隨著他們新的家庭的建立,一切都會漸漸地發生變化。
  陳埭回族的命運,是東南沿海地區回族穆斯林命運的縮影。陳埭回族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崛起,會使這片土地的明天變得美好,這是丁金順老人的期望,也是陳埭人的希望.

發表、查看關於該新聞的評論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