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深處的新月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發給朋友 舉報 來源: 中國民族報    作者:拜學英 文/圖
熱度8128票  瀏覽1194次 【共0條評論】【我要評論 時間:2012年6月08日 11:50

——走近敦煌清真寺

 

在絲綢古道上的敦煌,筆者在被集宗教、歷史、繪畫、雕塑、建築於一身的佛教文化所震撼時,同樣看到了清真寺頂端的新月,在茫茫戈壁綠洲上醒目地高聳著,看到了那些戴著白帽、飄著鬍鬚的回族老人在街市上自信走過的身影。

目前,敦煌有定居回族人口3000餘人,流動回族人口約4000餘人。他們都堅守著純正的信仰,常常圍聚在敦煌唯一的清真寺裡履行功課,成為敦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敦煌始有回族可追溯到元代,而首建清真寺則到了1933年。建寺之前,居住在敦煌城北沙梁回族聚居區的穆斯林在一片閑灘空地上搭棚禮拜,後來,穆斯林向當局申請要求建一座清真寺。這一申請很快得到了時任縣長楊燦會的批准,他會同鄉紳劃縣城東南沙梁一帶為回族區,後由趙一壁、阿依甫、馬才等穆斯林倡議並籌資始建清真寺。經過1年施工,初建禮拜殿9間,講經堂、阿訇房、廚房、水房、教室等25間。因穆斯林人口增加,1937年又續擴禮拜殿3間,滿足了當時回族穆斯林進寺禮拜之需。1945年,又增建北房5間,作為講經堂和教長室,使清真寺建築面積達到1110平方米。多年來,敦煌回族穆斯林圍寺而居,在清真寺裡禮拜、學習、議事,舉行婚宴、喪事等活動。

1958年,清真寺被迫關閉,200餘間房屋寺產被沒收。直到1981年,經敦煌縣委常委會批准,清真寺恢復開放,房屋、墳地等寺產退還清真寺,政府撥款3萬元,對破舊的清真寺進行了維修。1985年,穆斯林集資修建邦克樓式大門,改換禮拜大殿土坯牆。又先後於1993年和1996年集資修建了淋浴室、鍋爐房,打水井一眼。

始建於1933年的敦煌清真寺,歷經歲月風雨,詮釋著敦煌回族穆斯林的信仰,見證著敦煌回族穆斯林的發展。在茫茫戈壁的一片綠洲之上,在佛教文化盛行的精粹之地,清真寺以自身的存在和獨特方式,在絲綢古道上的敦煌彰顯著回族伊斯蘭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敦煌地區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各地回族穆斯林。2002年,感慨於清真寺難以滿足敦煌近萬名回族穆斯林宗教生活之需的狀況,當地穆斯林決定再次改擴建清真寺。先後集資250余萬元,拆除老寺,在原址重建清真寺大殿、南北廳房、水房、大門等。一座更加堅固、美觀的清真寺院又一次坐落在絲綢古道茫茫戈壁的綠洲之上。

新建的清真寺大門呈“品”字形結構,大門洞居中,小門洞相擁兩側,大小門洞外為長方形,內為圓尖拱形。頂端簷邊處鑲嵌著大理石花邊,門洞正上方有橢圓形花邊,正面用中文寫著“敦煌清真寺”,背面為阿拉伯文,兩側小門洞之上亦有橫額及對稱文字。門洞內為黑色鐵欄門,灰白色花崗岩貼面的門洞牆體給人以凝重之感。寺院南北兩側,是兩層磚混結構的南北廳房,灰白大理石貼面,設有阿訇住房、講經堂、接待室、水房、學習室等。

清真寺最壯觀宏偉的建築是禮拜大殿。沿8級臺階而上,到大殿一樓卷棚處,前簷正面有8根粗壯的大圓柱。前簷橫額處,鑲嵌著金黃色“敦煌清真寺”5個大字,在夕陽的餘暉下熠熠生輝。前簷兩側各高聳著5層樓高的柱體邦克樓,頂部是六面形窗洞,上為圓包頂,懸掛新月。大殿頂端中部高聳著與大殿牆體顏色一致的灰白色大圓頂,上懸新月,與兩邊邦克樓頂的新月遙相呼應。大殿山牆內側設有樓梯,可直通樓頂。大殿內寬敞明亮,分上下兩層,可容納千餘人禮拜。大殿和水房門前各有一黃銅製作的乜貼箱,精美的花飾邊紋,正面用中阿文書寫著“穆聖說,施捨當去磨難,增加福壽”。

整座清真寺院落緊湊、整齊、潔淨,大殿、南北廳房、門樓的地面、牆體均為灰白色,樸素大方,簡潔高雅。尤其是8根圓柱支撐著的禮拜大殿,風格獨特,莊重大方。無疑,這是一座凝結著敦煌回族穆斯林心血與智慧的精美建築,是戈壁深處絲綢古道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感謝流覽伊斯蘭之光網站,歡迎轉載並注明出處。
TAG: 清真寺
頂:308 踩:334
對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當前平均分:-0.37 (1660次打分)
對本篇資訊內容的質量打分:
當前平均分:-0.28 (1511次打分)
【已經有4315人表態】
1181票
感動
1068票
路過
1003票
高興
106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發表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